考研代码的含义? 考研的专业代码怎么找

admin 常识 2024-01-28 1022 0
问题描述 考研代码的含义?

推荐答案

研究生报考时需要填写报考专业的代码。

什么是专业代码呢?

通俗地说,我们进行考研网上报名时,查找所要报考的学校的招生简章,像“030404”这样出现在专业名称前面的6位数字就是考研专业代码,它代表你所要报考的专业,以便于分类和识别。

国家复试分数线也按代码进行分类,比如“03”开头就是法学类。科目代码的目的是为了区分各个考试科目,如“101”是全国统考的政治;“201”是全国统考的英语,“202”是俄语,“203”是日语;“301(302、303、304)”则代表数学一(二、三、四)。

怎么从专业代码看自己报的是专硕还是学硕?

考研代码一般为6位数,如081000,前二位是专业代码,第三位就是学科性质代码,后三位是学科级别代码。学硕还是专硕区分主要看第三位学科性质代码:一般学硕为1,专硕为5。所以,081000是学硕,而085208是专硕。具体来说081000是电子与通信工程学硕而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

专业型专业

学科代码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尽管我们可以用代码查询某学校某专业的具体介绍、考试科目以及参考书目,但对于考研成败并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对于广大报考交叉学科的考生而言,专业代码却有着重要的影响,考生们必须对代码的含义有着清醒的认识。这是因为,交叉学科可以有两个代码,不同的代码代表它按不同的学科门类划定国家线。如果你不清楚代码的意思,有可能会因为对代码的误读而造成考研失败。

交叉学科的专业代码最易被误读

所谓交叉学科就是由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而形成,如化学与物理学的交叉形成了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形成了生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在研究生考试时,根据学校培养目标的不同侧重点,各校的交叉学科所采用的录取分数线有所不同,可以采用原学科,也可以跨学科。

例如,同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教育管理学院招生简章中“专业代码047003,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学),考试科目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其中的专业代码“047003”表明,该学院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按照教育学专业来招生的。而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招生简章中,“专业代码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考试科目: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714教育学基础④816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学”,其中的专业代码“120403”则表明它是按管理学划线和招生的。

同样,其它的交叉学科在招生时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因此,报考交叉学科的考生最需要认清所报考专业的专业代码,特别是前两位数字,因为它代表着学科门类。如,01哲学、02经济学、03法学、04教育学、05文学、07理学、08工学、10医学、12管理学。交叉学科可跨学科门类授予学位,相应地,在报考时也要根据它的专业代码来分清楚它的国家复试分数线。

例如:运动人体科学---当所报院校的招生简章里它的专业代码是“040302”时,它是按照教育学的国家线录取;而当它是“077002”时,它是按照理学的国家线录取;当它是“107002”时,它是按照医学的国家线来录取。

其他回答

考研的专业代码怎么找

研究生考生编号是你报考单位的代码+学院的代码+报名的次序。

比如100796050000004~100796050000070 10079是报考的学校的代码 0500是报考的专业所在的学院的代码

00004-00070,包括你报考的专业所在的学院里所有专业的报考人数序号。

考研原则:

选择学校与专业要坚持两个原则:即必要性和可能性。

所谓必要性,就是看选择的学校和专业是否有利于自己将来的发展,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自己喜欢的专业准备考试。

所谓可能性,主要是看通过努力能否实现自己的愿望,但也不能因此放弃自己渴望的名牌学校、热门专业,关键在于自己能否舍得为考研付出,只要能真正地去努力、准备、坚持不懈,选什么样的学校、专业都一样。

另外,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切忌犹豫不决和反复改变自己报考学校和专业,这样势必浪费自己宝贵的复习时间和削弱自己对考研的信心。

1、考研专业代码是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的代码,主要是方便计算机和考生识别以及研究生招生管理。

2、专业代码前2位是学科大类,即:

01哲学、02经济学、03法学、04教育学、05文学、06历史学、07理学、08工学、09农学、10医学、11军事学、12管理学、13艺术学。

3、专业代码还可以区分学硕、专硕,凡是第3位数字为5的专业就是专硕。如020204金融学是学硕,025100金融是专硕。

4、研招网或者招生单位官网查看硕士专业目录即可了解报考专业的专业代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