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研究生复试规定 为什么考研要复试

admin 资讯 2024-01-29 416 0
问题描述 2023研究生复试规定

推荐答案

一、复试要点

(一)复试形式

(二)复试分值

(三)复试参考书

(四)复试真题

二、复试准备材料

三、复试的流程

内容

一、复试要点

(一)复试形式

首先,复试形式是跟你的分数息息相关的,这个数值直接决定了复试竞争的激烈程度。

绝大多数高校都会选择差额复试,也就是几个人争取一个名额。教育部规定的最低差额比是1:1.2,也就是说如果学校只招10个人,却会选择至少12 个人进入复试。竞争激烈的高校比率肯定更高,所以大家还是要提前了解的。

(二)复试分值

复试分值是指,初试和复试分数所占的比重大小,你要了解是6:4还是5:5。这也意味着你的初试成绩在复试中的决定性有多大。

(三)复试参考书

初试与复试的参考书有的学校并不是一致的,而且有的学校给书目,有的学校不给,这就很麻烦。如果不给你参考书目,你就需要继续复习基础知识,同时利用复试之前的时间进行扩展资料阅读。大家可以去打听打听目标学校专业学生的大学课本都有哪些,以及老师的研究方向和论文都有哪些,全部纳入扩展阅读中。

(四)复试真题

这个最好是能找到学姐学长,亲自去问一问,当然有些机构也会整理,你们可以去留意一下。

二、复试材料准备

(一)证件

应届生:准考证、身份证、学生证以及上述证件的复印件

往届生:准考证、身份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以及上述证件的复印件

(二)政审表

一般在目标院校研究生招生网下载

应届生需所在学院的党委盖章;

往届生且有单位的需盖单位党组织公章;

待业人员则需要盖社区或者街道的党组织公章。

(三)成绩单

到教务处去打印本科期间成绩单原件,需盖教务处公章,否则无效。

(四)一寸/二寸免冠照片

(五)奖状、证书、已发表论文,专利复印件

CET-4/6、NCRE、奖学金证书、含金量较高的比赛证书以及已发表论文,专利的复印件(若有)

(六)简历

最好彩印,多准备几份,保证每个老师手里都有一份

三、复试流程

这两年因为疫情原因很多高校都选在线上复试,但是按照现在状态来看今年恢复线下复试的几率还是很大的,大家要做好两手准备。大多数院校的复试一般分为两天时间。

第一天早上报道,提交所带的个人复试证明材料,下午一般进行专业课笔试或英语笔试(如果有的话);

第二天进行一对多的专业综合面试+英语面试。如果复试通过的话,一般还会在第三天安排体检。在面试前,会有复试助理组织大家安排在候考教室等候,告诉考生一些考试规则以及入场的顺序。至于入场顺序,一般有三种排法,分别是:按照考生初试编号,按照现场抽签顺序,或按照初试成绩。

当然,流程这部分内容各个院校基本大同小异,以你的目标院校公布的复试安排为准,查询地址为目标院校的目标学院官网中的硕士招生一栏就能看到。虽然现在很多信息学校还没有发布,但是复习可以尽早开始了,只要有机会那就好好上。

其他回答

为什么考研要复试

硕士研究生笔试的侧重点在于测试考生的专业知识,但是考生的综合素质、个人品质、科研潜力等方面很难通过笔试进行测试,因此,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在考生通过初试后,会组织安排复试,以面试的形式综合考察考生,

考研复试是研究生考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后参加的,由报考院校组织进行的第二次考试,一般也分为笔试和面试,早期的研究生复试多只是一种形式,但从2006年起,研究生招生加大了复试的权重,有的招生单位甚至把复试的权重加大为百分之五十,这就要求考生具有真才实学并具备更高的应变能力。

考研有复试吗

研究生1:1.2的比例进入复试是指:允许参加复试的人数是录取人数的1.2倍。

差额录取就是实行复试淘汰制,简单点说就是参加复试的人和最后被录取的人数比例大于1:1就是差额录取。差额录取就是 ``实行复试淘汰制。我举个例子,一个学校的一个专业招100人,学校在初试结束后把分数线定下来后,允许120个人参加复试,从里面录取100个人。这种形式就叫做差额录取,简单点说就是参加复试的人和最后被录取的人数比例大于1:1就是差额录取。

考研有复试。复试是初试结束后,在所有成绩均达到国家分数线和学校分数线的前提下,才可以参加。复试有笔试和面试,笔试的内容根据院校不同,有专业加试或英语测试,面试主要是英语口语测试和专业课问答两部分。

考研复试是考研初试之后第二年的4月份左右。复试结束后,如果通过复试,就会进行政审,然后分批次发放录取通知书。

考研复习

考研复试是学校自主进行,绝大部分学校是下放给二级培养单位自主进行考研复试,所以考研复试的难度比考研初试要小很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